追求卓越 成就未来

追求卓越 成就未来

Glory Last Forever

“亚裔性格”让你上不了哈佛?

发布时间:2018-07-06作者:哈佛校友 Kshir Sagar来源:英国《金融时报》浏览次数:5284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在近日深陷“种族歧视”的公关危机。早在2014年, 一个叫做“大学生公平入学”(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的组织控告哈佛在录取学生的过程中歧视亚裔,亚裔学生要表现比其他族裔学生出色很多才能被录取。随着原告及被告双方陆续公布多份资料准备在今年10月上法庭,我们也得以从这些文件中管中窥豹,分析哈佛的录取政策是否涉嫌种族歧视。


和中国高考“一考定终身”不同,包括哈佛在内的美国私立名校,会通过学校成绩、标准化考试成绩SAT(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申请文书、课外活动、体育或艺术特长、高中老师或辅导员推荐信、面试官推荐信等多种因素考虑入学申请。而负责审申请资料的名校招生办(Admission Office),常被媒体戏称为“精英世界的看门人”。


长久以来,学生和家长怀疑这些“掌门人”对亚裔要求异常苛刻。例如在美国大学申请论坛College Confidential上,经常会看到网友回复“要是你不是华裔,肯定能进哈佛大学”。一个印度裔美国人Vijay Chokal-Ingam更是写了本书《Almost Black》,讲他如何靠自己黝黑的肤色,在医学院申请书上假扮非裔,以非常低的考试成绩进了医学院。虽然以上是常见的讨论,但早有学者进行相关的实证研究。在2009年,两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就从数据里发现,在满分1600的SAT考试中,亚裔居然要比白人考高140分、比非裔考高450分,才能保证录取率一样。


一直以来哈佛否认其录取过程歧视亚裔。校方的说辞是,哈佛招生办不止考虑成绩,还考虑申请人的素质、课外活动、体育特长等综合条件。这个说法的潜台词是,亚裔考试成绩好,但是在课外活动和特长等方向发展不均,综合条件更差。由于哈佛大学从未公开过申请资料,外人也就无法得知事实是否像哈佛所说,亚裔由于考试成绩以外的因素不够好,才导致录取率更低。


而这次“大学生公平入学”和哈佛大学在法庭内几番周旋后,法庭要求哈佛大学向原告提供近20年的录取数据。原告的数据分析否认了哈佛的说辞——就算成绩以外的综合条件一样,亚裔的录取率也比其他族裔更低。如果根据成绩、课外活动等多重因素打分,亚裔男性的录取率是25%,但假如把族裔改成白人的话,录取率会上升到35%。如果再把族裔改成非裔,录取率会达到惊人的95%。


难以证明性格特征会影响在学表现

尽管目前哈佛校方提出不同的数据分析,显示校方并无歧视,但原告的分析还发掘了哈佛招生办歧视的重要手段——帮申请人打“性格分”。哈佛的招生官会从“学术”、“课外活动”、“性格”三个方向帮每位申请人打分,然后通过三个方向的综合分酌情录取。其中,亚裔的“学术分”远高于其他族裔,“课外活动分”和白人不相上下,但高于其他族裔。而在主观性最强的“性格分”上,亚裔的得分却是垫底。


性格分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面试官的打分。这些面试官绝大多数是哈佛校友,在业余时间和申请学生面对面的沟通,全面了解他们的性格和兴趣爱好。在所有族裔中,亚裔获得面试官的评分最高,白人居次,非裔的得分最低。但是,学校招生官在拿到校友面试官的打分之后,在综合打的性格分数中,族裔排名的顺序却反了过来:非裔的性格分数最高,白人居次,亚裔的性格分最低。这开始让外界怀疑,这个“性格分”并非是为了筛选出德智双全的申请人,而是招生办为了控制族裔人数所使用的手段。


哈佛招生办的性格打分不仅有种族歧视的嫌疑,其有效性也十分可疑。性格分包含了“幽默感”,“勇气”,“亲和度”等打分项,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这些性格特征对学生在校园里的表现有影响。另外,就算在熟人之间,如何判断他人的“勇气”都是个难题,更何况是素未谋面的招生官用分数帮学生评断。笔者作为哈佛面试官,在面试申请者时,的确能从沟通中观察出学生的性格差异——有些申请者在言行举止中透露出幽默和随性,另一些申请人回答问题前的停顿显示出言语谨慎。但是,在生活中,幽默感重要还是责任心更重要都是个无解之题,在大学录取中亦是如此。涉及多维度的性格差异必然无法用单一的综合性格分体现。这样根据主观判断打出来的综合性格分,只能体现出招生官的喜好和偏见。


而哈佛等名校也并非第一次使用“性格分”来筛选申请者。哈佛“招生办”的创始就是以“性格”为由来控制犹太裔学生入学。在20世纪初,只参考学校成绩作为申请依据的哈佛,学生主体是家境殷实的新教徒,但之后,有越来越多的犹太裔移民子女通过出色的考试成绩入学,人数比例从1908年的6%迅速增长至1922年的28%。当时的哈佛校长Abbott Lowell向校董提议,将犹太裔学生人数控制在15%以内,但该提议被泄露后遭到多方反击。Lowell当时另外建议哈佛成立“招生办”,在学术成绩以外考察学生的“性格”、“品行”等主观因素,中断了哈佛只以学校成绩为根据的录取标准。从结果来看,Lowell的“招生办”政策非常“成功”,在Lowell 1933年退位时,犹太裔学生被控制在总数的10%。


如今,犹太人已不被美国社会歧视,哈佛等名校也没有歧视犹太裔申请者的迹象,但美国招生办的重点族裔控制对象似乎转移到了亚裔。亚裔高中毕业生从1990至今增加了一倍,但在哈佛等私立名校中的人口比例却完全没变,徘徊在15%~20%区间。这个规律的唯一反例,是明确表明不考虑种族因素的加州理工大学(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大学生公平入学”诉哈佛案是难得的将招生办录取标准公之于众的机会。但是,绝大多数的大学入学录取仍是不被人所知的黑箱过程。这个主观程度高的黑箱过程是天然的滋生歧视的土壤。要减少大学录取过程不被歧视,就必须要求各个大学录取过程不考虑种族因素,同时尽量让录取过程更公开透明,并且降低录取的主观因素。比起简单考虑成绩录取,这些主观因素给了各个大学招生办过大的权力,而哈佛这起事件证明,招生办并没有谨慎且公允地使用这个权力。


作者为哈佛大学本科校友,目前从事金融行业,可通过电邮与作者联系:kshirsagarnauka@gmail.com。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本文版权归英国金融时报所有,转载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扫一扫
关注广留服

广留服客服